□?薩其拉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守護好內蒙古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凈,續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的輝煌。
自覺承擔起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責任。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內蒙古的生態文明建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里綠色長城。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發展的戰略擘畫和深遠考量,是新時代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綱領。我們要站在“國之大者”的高度,自覺把自治區工作置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來審視和推進,在解決方向性、全局性、基礎性問題上持續攻堅,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把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筑得牢不可破。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內蒙古是我國跨經度最廣的省級行政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的生態系統。內蒙古的草原、沙漠、濕地、森林和湖泊等各類生態系統為人們提供了諸如水源涵養、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的生態服務,共同構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而且關系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另一方面,生態安全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保障和維護生態安全,有助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
生態是內蒙古最大的資源,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內蒙古有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種自然形態,是一個長期形成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生態保護和修復必須進行綜合治理。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凈,要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這是新時代內蒙古發展的必然選擇。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牢固樹立正確的生態觀、發展觀,堅持“兩個基地”建設服從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才能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邁向美麗中國的新征程中推動綠色發展,就要使可持續性成為生產力,讓綠色生態有利可圖,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區域特色,制定符合國家戰略和地方實際的發展規劃。以調整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優化經濟發展結構為推手,不斷推動綠色生產方式的塑造,大幅度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加快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的現代經濟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要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整個產業鏈的綠色化為基礎,降低經濟活動中自然資源、能源的耗用強度,以更少的環境代價創造更多的價值,實現更大的生態經濟效益。
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構建生態安全體系。要嚴格落實“三線一單”要求,劃定并嚴守各類生態功能區,深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同時,要加大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監管和懲處力度,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參與生態保護。
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培育綠色生活方式。要充分挖掘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風光資源,打造別具特色的生態旅游品牌,提升內蒙古文化旅游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公眾的生態保護教育和宣傳引導,提高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責任感,倡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低碳消費等綠色生活方式,讓生態環保理念成為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習慣,進一步實現生態文化的落地生根。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是否“確認”跳轉到登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