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黃河水,積淀著烏海市發展的底色,潤澤著生態美景的成色。近年來,烏海市以全面推進河長制為抓手,統籌推進水資源節約、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水污染防治和水安全保障“五水共治”,有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在烏海落地落細落實。
全面建立責任體系
靜謐美麗的烏海湖、玉帶繞城的甘德爾河、景致優美的鳳凰河……烏海是黃河流經內蒙古的第一站,良好的水環境也成為市民最大的民生福祉。近年來,烏海市委、市政府馳而不息地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探索建立河湖管理保護長效機制,讓市民獲得愈加美好的“水生活”。
烏海市全面建立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河湖保護治理管理責任體系,設立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河長152名、河道警長12名,讓每條河流都有了“家長”,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河湖管理體系,實現每條河都有人管、有人護。
河長制有著鮮明的水文明烙印,早在唐代、北宋、金代,便已十分注重這一制度的設計規劃和管理內容,河長制也成為我國水文明發展的綿厚底色。而今,烏海市以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為導向,高位部署、系統謀劃,形成了河長制局際聯席會議工作規則和聯席會議辦公室規則,全面開展河湖保護、聯合執法、暗訪等專項行動,凝聚起河湖保護、治理管理的強大合力。
為不斷“強內功”,烏海市每年組織開展基層河長專題培訓,推動河長制工作進入黨校課堂,提升河長、河長制責任單位的履職能力和水平,并將河長履職情況納入河長制考核內容,河長工作責任進一步壓緊壓實。
為嚴格保護、科學利用水資源,烏海市持續推進河長巡河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就全方位落實“四水四定”、黃河防凌、灘區居民遷建、禁限種高稈作物等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推行河長制以來,烏海市各級河長累計巡河1.4萬余人次,整治河湖“四亂”問題100余個,清理各類河道垃圾125萬余噸,讓水更凈、湖更美、河更暢、林更青、岸更綠。
逐步完善工作機制
今年4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烏海市進一步發揮制度優勢,織密法網、協同聯動,護航黃河烏海段長久安瀾。
為推動河湖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烏海市建立了“河長+檢察長”聯動協作長效機制和河長辦與檢察院協作配合機制。烏海市河長辦、烏海市檢察院聯合開展河湖管理保護專項行動,對發現的問題現場下達檢察建議書,全面清理整治“四亂”問題。
烏海市海南區巴音陶亥鎮是黃河進入內蒙古的第一站。今年,海南區人民檢察院與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人民檢察院簽署了《關于建立黃河流域跨區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協作機制的意見》,明確案件聯合辦理、線索移送、案件會商、信息共享、聯合巡查、技術協作等機制,構建起黃河兩岸生態保護“同下一盤棋”的協作新格局。
烏海市建立了“河長+警長”聯動協作機制,印發《關于建立“河長+警長”工作聯動機制的實施意見》,形成了“河長+檢察長+警長”、部門聯動協作長效機制和全面推行河長制局際聯席會議制度。檢察長、警長主動出擊,相關部門聯動配合,全力護航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以法治底線守住生態紅線是黃河流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烏海市全面加強部門聯合執法,建立健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河長制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聯動協作,開展水利、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5部門河湖安全保護專項執法行動,加強日常巡查和線索排查,通過檢察院發檢察建議,公安機關對涉河違法犯罪線索立案偵查等方式,最大限度遏制水事違法事件發生,保障河湖安全。
統籌推進“五水共治”
在烏海市博物館,一套從新地古城遺址發掘出來的漢代繩紋陶水管精致美觀、工藝考究,無論是實用性還是美觀度,都堪與現代使用的水管媲美,也從側面反映出烏海先民對于水的珍視和合理利用。
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是減少水資源浪費的關鍵。烏海市始終堅持節水優先、量水而行,深入推進節水控水行動,全面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近年來,烏海市通過水權轉讓新增用水指標,實行“預算+計劃+定額”的“3+”管理模式,將再生水、集蓄雨水、礦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管理等多種模式,推進水資源“取供用排”一體化管控,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和效益,著力解決指標性缺水和結構性缺水矛盾。
位于烏海市的龍游灣濕地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曾是一片荒涼的鹽堿地,通過種植適生植被、溝通水系、生態補水等一系列措施,該濕地公園的生態功能逐年完善,先后建成親水平臺、補水泵站等基礎設施,并設置科研監測站點。如今的龍游灣濕地已然成為集生態環境保護、水質凈化、休閑觀光、科普教育于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近年來,烏海市不斷深化水生態修復,通過干支流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實施海勃灣水利樞紐庫區清淤生態試驗項目,謀劃海勃灣水利樞紐庫區清淤及礦區生態修復一體化治理項目,有效遏制河道淘岸水蝕和淤積,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同時,不斷加強水環境保護,按照黃河保護河道岸線、管控線、引導線的要求,嚴格執行停建令、禁種令,1.1萬畝禁種區域連續3年未種植高桿作物,6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Ⅲ類水質比例達100%。
為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黃河烏海段主河槽區禁用化肥農藥,灘區化肥農藥使用量逐年下降。全市污水處理利用率達95%,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此外,不斷夯實水安全保障,進一步壓實屬地責任,建立水庫大壩“四個責任人”、山洪災害防御“三個責任人”防御體系,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措施,筑牢安全度汛應急處置的銅墻鐵壁。烏海市還通過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方式,高標準建設巴音陶亥和烏達區農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進一步保障了2.5萬農區居民的飲水安全,烏海市水安全保障能力逐年提升。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是否“確認”跳轉到登錄頁?